首页 > 企业新闻 > 企业要闻
攻克难关定“秋毫” 世界级生产线的丈量者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5日
+ . -

 

近期,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匠心英雄”节目采访播出了中国五冶青年测量技术员许进学的先进事迹,在广大职工中产生了很大反响。现在请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近这位世界级生产线的丈量者——许进学。
中等瘦削的身材、无比专注的眼神,这是初见他的第一印象。他就是许进学,今年28岁,是中国五冶的一名测量技术员
众所周知,测量工作是一切施工进场前的必备程序特别是一些大型超级工程,需要测量员经过精密计算、精准的定位,这是一个绝对不允许出错的环节。因为测量的关键就在于精度,就像“北斗定位”一样。这就依赖像许进学一样的测量员通过测量与计算,把蓝图中的数据转换成为施工现场的一个个确定的标点,如果“定位”一旦出错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安全和质量事故。
目前,他正带领团队参与测绘的是——全球最先进的取向硅钢生产线建设项目硅钢作为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钢材,其生产线的制造也对他和团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测量要求。
在硅钢生产线,他作为团队的主测,从校对图纸、计算坐标、检查仪器到实地测量,每天在现场都要大量重复这样繁琐而枯燥的动作,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是大量数据的准确计算和精准采集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他和队员们光数据计算就累计完成了5万余次,且差错率为零
作为世界级的硅钢生产线,这样的超级工程有着超出想象的测量难度和要求,比如说工程现场标高层数多、测量障碍物多、通视条件差等问题,用传统的棱镜定点方式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要求,该如何让平面测量突破一毫米的误差这对许进学和他的团队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这样的精度要求一度让他们的测量工作陷入困境。
作为队长,他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压力,经常晚上都合不上眼,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常常白天工作,晚上就泡在办公室,查阅大量相关专业资料。然后第二天在现场反复比较验证不同方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找到了技术突破口——“针头定向测量法”。该测量法利用全站仪结合大头针和反射片,采用大头针尖部精密定向和反射片精准定距的方式,让环形炉安装测量精度达到了国内领先的±0.3mm,远远高于设计要求精度。
最终,经外方专家严谨的实地检测,该机组测量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赢得了国内外测量专家的一致称赞。他热爱学习与钻研技术,用巧妙的方法实现了很多的技术创新,比如牵头研发的沉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将处理测量数据的速度提高了十倍以上,大大减轻了团队的工作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奇思妙想、努力奋斗是从小、从基层一步步积累出来的。他来自湖北黄石农村,从小家庭条件不好,但他对数字特别敏感,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幸福要靠自己努力。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中国五冶,成为一名与数字打交道的基层测量技术员。工作中,他勤学好问、积极实践,2012年在二十二冶举办的“中冶杯”测量大赛中代表中国五冶取得团体三等奖;2015年参加国务院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测量工决赛中取得个人铜奖,获得由国务院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获得2015年度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被上海市授予“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7年在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冶金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测量员”项目中,代表五冶获得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七名的好成绩。
测量是一个辛苦且孤独的行业,他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施工队伍进场前完成的,常常就是几个测量人,面对一片荒山野岭,虽然环境艰苦,但是仍然坚守在测量第一线。工作七年,许进学的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虽然工作很辛苦,与妻子聚少离多,但他很幸福,非常感谢妻子毫无怨言在身后的默默支持;他很自豪,能参与这么多高大上的工程建设,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圆了他从小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梦想,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未来,他将不断传承公司“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测量人才,为“中国制造”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打造一流五冶、建设幸福五冶”的新征程中用奋斗书写自己的精彩青春。
copyright ©2022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铁力路250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2375号 | 沪ICP备05031176号-3 | 工信部备案查询地址
微信公众号
TOP